10月29日至11月2日,第十四届“挑战杯”秦创原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全国决赛终评在西安交通大学顺利举行。江苏科技大学代表队累计获得9项国奖,其中全国金奖2项、全国银奖3项、全国铜奖4项,1个项目受邀参加闭幕式现场签约仪式(全国仅5项受邀),实现“挑战杯”创业计划竞赛新突破。
第十四届“挑战杯”秦创原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由共青团中央、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中国科协、全国学联、陕西省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由西安交通大学、共青团陕西省委承办。本届大赛共吸引来自2700余所高校的300多万名学生参与,累计提交39万余个创新创业项目。经过校级初赛、省级复赛,共有来自412所国内高校、14所国际高校的839个项目进入全国决赛终评,大赛共评选产生金奖项目280个、银奖项目559个、铜奖项目1559个。
我校自2023年2月起开展本届竞赛的备赛工作。在学校党政领导的关心与支持下,校团委联动各学院,全校师生积极参与项目选拔推荐、孵化培育工作。经过全国决赛的激烈角逐,在主体赛中,机械工程学院项目《精卫焊海——超高强度系泊链焊接技术引领者》获全国银奖;机械工程学院项目《智矫未来——大型邮轮智能矫平开拓者》、能源与动力学院项目《晶益求精——比A4纸还薄的可弯曲高效单晶硅太阳能电池》、生物技术学院项目《蚕桑“芯”力量——分子标记育种助力乡村振兴》获全国铜奖。在“一带一路”国际邀请赛中,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项目《蓝盾科技——先进防护涂层全球领导者》、生物技术学院项目《丰驰万里——中古友谊桑,谱写丝路新辉煌》获全国金奖;船舶与海洋工程学院项目《双拼动力——船用气液两相型混合动力推进器开拓者》获全国银奖;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项目《“废胎筑万里”——废旧轮胎生态挡土墙“筑”兴绿色丝绸之路》获全国铜奖。在“秦创原”创新挑战赛中,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得力“焊”将——助力陕西钢铁产业的激光大电流复合焊接引领者》获全国银奖,并受邀参加闭幕式现场签约仪式(全国仅5项受邀)。
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至今已成功举办十四届。竞赛创办以来,始终坚持“培养创新意识、启迪创意思维、提升创造能力、造就创业人才”的宗旨,在促进青年创新人才成长、深化高校素质教育、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在高校和社会上产生了广泛、良好的影响。江苏科技大学将继续秉持求真务实,科创育人的教学理念,以挑战杯系列赛事为导向,以赛促学,以赛促创,培养具有创新、创造、创业意识的复合型人才,引导学生挑战自我,科创报国!
获奖项目简介
项目名称:《蓝盾科技——先进防护涂层全球领导者》
所获奖项:“一带一路”国际邀请赛全国金奖
所在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指导教师:何震、袁妍妍、王宇鑫、苏娜
项目组成员:李俊杰、于伦铸、谢悦莹、韩剑阳、AZFAR HAMEED、KIRILL PANOV、刘子涵、官家建、朱森林、MD ARRAHMANUL ISLAM
项目简介:针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电镀产业污染严重等问题,团队成员深入新西兰、巴基斯坦等国的电镀工厂进行调研走访,与海内外20余名专家学者交流学习,在上千次的工艺试验之后,成功开发了一种环保的溶胶增强纳米复合涂层。基于团队拥有的7项知识产权,通过溶胶替代原有的含氰化物的电镀液体系解决了电镀污染问题,通过创新工艺实现了纳米颗粒在涂层中的弥散分布,显著提高了防护涂层的耐磨性、耐腐蚀性等关键性能指标。蓝盾科技团队致力于将这一环保涂层技术推向市场、促进防护涂层产业的转型升级,帮助“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走出“先发展再治理”的困境,打造国际绿色表面技术标杆品牌。
项目名称:《丰驰万里——中古友谊桑,谱写丝路新辉煌》
所获奖项:“一带一路”国际邀请赛全国金奖
所在学院:生物技术学院
指导老师:钱平、刘利、唐旭东
项目成员:于琼、ASSI JONATHAN AURIOL、DANIEL AMOAKO KWADWO、VICTOR EDEM TSIGBEY、雷佳龙、HANFA SHAHID、焦倩倩
项目简介:团队成员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论述,积极投身“一带一路”建设。面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蚕桑产业的需求,团队利用学校世界上最大的桑种质资源库,通过分子标记育种+基因聚合育种技术,筛选抗病基因,培育出抗桑花叶萎缩病、蛋白含量高、可用于机械化收割的桑树新品种——丰驰桑,并在国内广西和江苏等地,以及古巴和赞比亚等国进行推广,取得了良好成效。
项目名称:《精卫焊海——超高强度系泊链焊接技术引领者》
所获奖项:主体赛全国银奖
所在学院:机械工程学院
指导教师:苏世杰 张建 李文达
项目组成员:周李君、潘榕、王莹、高祉怡、郑树清、高佳贺、董诗慧、李唐一、黄俊博、朱申奥、何建辉、陆宇晨
项目简介:系泊链是实现海洋工程装备精确系泊定位的核心组件。精卫焊海团队自2021年开始,深入分析系泊链的制作流程,调研20余家生产企业,针对R6级超高强度系泊链焊接的核心工序开展技术攻关。面对交流电无法实现R6级系泊链的稳定焊接,以及在焊接过程中出现复杂多变的工艺参数等一系列高难度问题,团队成员自主研发出三大核心技术:智能直流闪光对焊技术、高精度自适应鲁棒控制技术、焊接质量在线评估技术,实现了对R6级系泊链高效稳定的焊接。团队共拥有16项知识产权,并于2023年自主研发出全球首台R6级闪光对焊装备,所生产的R6级系泊链更是成功通过了中国、挪威等多家国际主流船级社的认证。
项目名称:《双拼动力——船用气液两相型混合动力推进器开拓者》
所获奖项:“一带一路”国际邀请赛全国银奖
所在学院:船舶与海洋工程学院
指导老师:沈中祥、白晓龙、侯贺营、徐胜、张文娜
项目组成员:张立选、雍允豪、韩志华、陆志祥、CHARUKA、石少凯、李泓傧、王文庆、查金、葛雨迪、DASITHA、GOGOLADZE DENIS、YUKHLIMOVA ANNA ANDREEVNA、MD AKIBUL HASAN、NDANII SIKANYIKA。
项目简介:双拼动力创新团队自2021年成立以来,依托江苏科技大学与俄罗斯高校联合申报的国际合作项目,针对传统螺旋桨推进在极地航行环境下存在的诸多弊端开展技术攻关,团队成员包括中国、俄罗斯、斯里兰卡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学生,致力于探究新型冰区航行的推进装置。团队历时3年研发出适用于冰区环境的船用气液两相混合动力推进器。其核心零部件包括:电能泵压与自旋充水Y型内流涵道结构、集成FBG传感技术的全矢量无舵面外缩喷口设计、基于环状补偿网的离心气泡生成技术等。围绕上述核心技术,团队学生以第一发明人身份获得26项知识产权,为“冰上丝绸之路”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项目名称:《得力“焊”将——助力陕西钢铁产业的激光大电流复合焊接引领者》
所获奖项:“秦创原”创新挑战赛全国银奖
所在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指导教师:杨志东、陈书锦、张正栋、石铭霄
项目组成员:马超凡、何洋、陈云涛、沈思妤、陈志鸿、梁振洋、李琰、金秋言、王相龙、刘奕辰、许志和、宋新煜、顾心怡、缪宇轩。
项目简介:得力焊将团队自2021年成立以来,为初步研究中厚板钢材焊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陆续走访了20余家钢材生产与加工企业,与30多位焊接大师深入交流,自江苏深入陕西,根据当地情况不断完善技术与设备,旨在解决陕西钢铁产业链深加工中的焊接难题。经过团队三年的共同努力,攻关了三大核心技术:将小功率激光与大电流电弧耦合、可承载大电流的缆式焊丝、焊接全过程跟踪监测系统,最终成功研制出激光大电流复合焊接新型技术与装备。团队共发表SCI论文4篇,专利6项、软件著作权3件,均为学生一作。本产品已在多家钢厂和船企完成应用验证并与部分企业签订合作计划书和意向合同,致力于革新现有的钢铁焊接技术与装备,推动全产业链提质增效,带动地区经济发展。
项目名称:《智矫未来——大型邮轮智能矫平开拓者》
所获奖项:主体赛全国铜奖
所在学院:机械工程学院
指导老师:许静、季含宇、周元凯、谷家扬
项目成员:王叶凡、李晟荣、贺子熙、刘发昊、王秋妍、梁国庆、吴子俊、白慧莹、李蔚、曹雯静、池映雪
项目简介:本项目开发了船用智能矫平装备,用于船舶建造过程钢板变形矫平。团队对智能矫平装备关键部件开展设计研发,通过计算仿真与现场试验建立了矫平工艺数据库,形成了船用智能矫平装备,助力国产首制大型邮轮和多型大型船舶的建造。
项目名称:《晶益求精——比A4纸还薄的可弯曲高效单晶硅太阳能电池》
所获奖项:主体赛全国铜奖
所在学院:能源与动力学院
指导老师:李阳、卞婷、袁志飞、周庆文、郭峰
项目成员:郑雨荷、林敏、伍靖平、金云洁、卢昕彤、钱俊英、耿西阳、姜涵、吴佳婷、孙鑫海、卢佳林、程龙、胡建龙、史佳浩
项目简介:随着全球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峻,光伏产业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作为我国“新三样”出口产品之一,晶硅太阳能电池占据了光伏行业95%以上的市场份额,但仍存在厚重、易碎等问题,且光电转换效率仍有待提高。本项目专注于开发新一代晶硅太阳能电池,旨在实现产品的轻薄化、可弯曲以及高效率。团队研发了全球首款可量产的超薄柔性单晶硅太阳能电池,引领光伏产业迈向新纪元。通过晶硅减薄技术,实现了电池的轻量化和超360°弯曲,为柔性晶硅太阳能电池的推广奠基。效率提升方面,团队集成了多项前沿技术,包括复合梯度钝化、自修复纳米晶播种、掺杂接触垂直生长以及无接触激光转印栅线等,将电池效率提升至26.81%,经德国哈梅林太阳能研究所认证,打破了2017年以来日本保持的效率世界记录。
项目名称:《蚕桑“芯”力量——分子标记育种助力蚕桑乡村振兴》
所获奖项:主体赛全国铜奖
所在学院:生物技术学院
指导老师:钱平、赵国栋、刘利、钱荷英、赵卫国
项目组成员:李佩君、陈恩熙、张文浩、张超慧、朱大林、黄逸娉、刘祎昕、李若楠、林明君、周丽琴、李建宾、魏尔鋆、刘海洋、张元昊
项目简介:蚕桑产业是我国传统优势产业,我校拥有世界上最大的蚕、桑种质资源库。本团队以服务蚕桑助力乡村振兴为己任,自2018年起,深入江苏、广西等地蚕区开展产业调研、科技帮扶。经调研发现,目前我国蚕桑行业普遍存在蚕品种抗病性差、桑树患桑花叶萎缩病严重、桑树手工采摘费时费力。针对以上难题,团队利用全球最大的蚕、桑种质基因库,激活种业“芯片”,首次利用分子标记方法筛选目标基因辅助育种,在家蚕种质资源库中筛选到对家蚕VPN具有较高抗性的品种资源“湘M”,培育出抗NPV蚕品种“华康2号”;利用2800余份桑树种子资源,培育了抗桑花叶萎缩病桑树新品种——“丰驰桑2号”,并实现了桑树省力化、机械化收割模式的突破。团队与江苏丹阳、山东广通等地建立蚕桑产业联盟,打造示范基地,未来团队将把该成功模式辐射至全国多个省份,期望建立60个种植基地,蚕种推广量800余万张。
项目名称:《废胎筑万里——废旧轮胎生态挡土墙“筑”兴绿色丝绸之路》
所获奖项:“一带一路”国际邀请赛全国铜奖
所在学院: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
指导老师:王丽艳
项目成员:马滨、姜明瑞、戈鑫、王硕、方之恺、谭博瑞、诸荣辉、王亮洒、王俊杰、NDEM BOSSOMO RIDOVICK BAZOR、SYED JÀWAD KAZMI、MD SAJIB MIA、MD MOONTAKIN MOON、ABDULKADIR BAPPA IBRAHIM、MBEWE TERRY
项目简介:废胎筑万里团队针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迫在眉睫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废旧轮胎资源利用的双重挑战,将废旧轮胎应用于被称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基石”的挡土墙工程,形成了抗震韧性强和低碳环保的生态挡土墙。团队成员来自中国、巴基斯坦、孟加拉国、赞比亚、喀麦隆和尼日利亚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致力于研究适用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废旧轮胎生态挡土墙技术,包括防止车辆撞击、山体滑坡、落石和地震的缓冲技术等。团队成员获得多项核心技术发明专利,愿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青年们共同实践,携手共创美好未来!
项目名称:《废胎筑万里——废旧轮胎生态挡土墙“筑”兴绿色丝绸之路》
所获奖项:“一带一路”国际邀请赛全国铜奖
所在学院: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
指导老师:王丽艳
项目成员:马滨、姜明瑞、戈鑫、王硕、方之恺、谭博瑞、诸荣辉、王亮洒、王俊杰、NDEM BOSSOMO RIDOVICK BAZOR、SYED JÀWAD KAZMI、MD SAJIB MIA、MD MOONTAKIN MOON、ABDULKADIR BAPPA IBRAHIM、MBEWE TERRY
项目简介:废胎筑万里团队针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迫在眉睫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废旧轮胎资源利用的双重挑战,将废旧轮胎应用于被称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基石”的挡土墙工程,形成了抗震韧性强和低碳环保的生态挡土墙。团队成员来自中国、巴基斯坦、孟加拉国、赞比亚、喀麦隆和尼日利亚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致力于研究适用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废旧轮胎生态挡土墙技术,包括防止车辆撞击、山体滑坡、落石和地震的缓冲技术等。团队成员获得多项核心技术发明专利,愿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青年们共同实践,携手共创美好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