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红斌
作者:林少雄 来源:对外合作处 日期:2020-09-10 人气:5347

  

沈红斌,1979年出生,江苏句容人,我校2004届计算机学院优秀校友,“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现为上海交通大学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19972004年考入江苏科技大学计算机及应用专业本硕连读。2007年在上海交通大学自动化系获得博士学位,20072008年在哈佛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12年为密西根大学访问教授。现任Protein and Peptide Letters5种国际期刊的编委。
   
沈红斌校友及其团队主要从事生物分子模式识别理论与方法及海量生物数据挖掘的信息特征分析和处理的研究工作,在蛋白质分子结构和功能识别的理论算法和模型,蛋白质网络功能模块挖掘方面形成了创新性研究成果,在Nature Protocols等期刊发表SCI学术论文120余篇,被Nature Reviews等期刊SCI他引4500次,11篇论文曾入选ESI高引用论文,被评为ESI全球高被引科学家(2014年、2015年),H-index38。建立30个在线生物信息计算平台,被50余个国家科学家广泛使用超过900万次,在生物信息学理论模型指导实验开展方面成效显著,产生了一定的学术影响。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优秀青年基金、重大研究计划等研究项目10项。曾入选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上海市“浦江人才”,获上海交通大学教学新秀,上海市教育系统科研新星,上海市青年五四奖章,上海交通大学烛光二等奖等荣誉。曾连续4年指导研究生入选上海市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2013-2016年)。

 

黑色双肩包,简朴的衣着,淡定的表情,朴实的言语,如果不是陪前来的材料学院赵勇副教授亲自介绍,我们真的不敢相信,眼前这位平平常常的理工男会是一个“国家杰青”、“ESI全球高被引科学家”。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是的,朴实无华的他正是我校2000年以后本科人才培养毕业校友中第一个“国家杰青”的获得者,他就是2004届计算机优秀校友,现为上海交通大学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博士生导师的沈红斌教授。沈红斌校友是镇江句容人,1997年考入华东船舶工业学院(江苏科技大学前身)计算机及应用专业,2001年本科毕业后保送本校的硕士研究生,2004年硕士毕业后考取了上海交通大学博士研究生。细数时光,他曾有7年的大学时光是在江苏科技大学度过的,因此和母校结下了不解之缘。此次利用沈红斌校友回母校交流的机会,校友会通讯员终于有机会和这位青年科研大牛近距离接触,面对面畅谈美好的青春时光和奋斗经历。

 

古运河畔:梦想开始的地方

  

宝塔山下,古运河畔,坐落着一所古老而充满活力的花园式大学,那就是江苏科技大学。沈红斌校友是江苏镇江人,对本地大学有一种天然的亲切感,因为这是梦想开始的地方。“我是1997年考到船院来的,班级号是974331,当时计算机学院还是叫3系,那一届总共3个班级,大约100多人。本科毕业后又保送了硕士研究生,2004年毕业,所以本硕连读七年。”回忆学生时代,沈红斌校友的话语里洋溢着欢欣。“计算机专业在当时很有名气的,许多知名的教授学者都在学校任教。”提及那些曾倾囊相授、毫无保留的老师,沈红斌校友娓娓道来,“最早的班主任是张代华老师,人很帅气也很随和,后来的班主任是魏元凤老师,现在已经退休了。硕士导师是王士同教授,还有韩斌教授、高尚教授等等计算机系的老师,他们都是我非常尊敬的老师,知识渊博,认真踏实的好老师。”优良务实的师德师风让沈红斌校友连连称赞。“当时韩斌老师上的是偏硬件方面的课程,而高尚老师是教我们计算智能的,他们和其他老师都在计算机理论算法与应用研究方面有很深的造诣,使我学习到非常多的计算机知识,打下了坚实的专业基础。”因此,当年华东船舶工业学院的本科人才培养在全国高校圈内享有盛誉,毕业学生在各行各业都有颇有建树。

大学期间,沈红斌校友曾担任班级班长,担任学生干部经历让他拥有更多锻炼自身能力的机会。特别是沟通交流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也得到了很大地提升。对于参加学生活动和学习的平衡,让他成为了全面发展的优秀学生。欢声笑语书声琅琅,书韵飘香歌声悠扬。如今毕业14年的沈红斌校友,跟母校师长同学的联系依然紧密,那些可敬的师长,那些可爱的同窗,将成为他永远眷恋的校园回忆。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要想收获得好,必须耕耘得好

  

2004年毕业后,沈红斌校友考取上海交通大学博士研究生,开始在学术道路上的跋涉和探索。2007年在上海交通大学自动化系获得博士学位,他的博士毕业论文获得“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众所周知,评上全国优秀博士论文非常难。评选工作每年进行一次,每次评选出的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不超过100篇。20072008年他在哈佛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12年为密西根大学访问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模式识别与生物信息学。

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学习到底有何区别?硕士和博士学习又有什么不同?这是很多人都有的困惑,对于这个问题,沈红斌校友有自己的见解。

他若有所思地说:“本科是侧重于打专业基础的阶段,从高中学习到专业技能培养的转变;研究生教育在专业基础学习方面更侧重于专业技术能力的训练,这可能是研究生教育和本科教育的主要区别之一,这个不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这两个阶段学习的方法和应注重学习什么样的问题。博士生是硕士研究的延续,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方面进一步提升,进一步培养潜心学术研究的耐力和能力。”

“在事业发展中,您觉得母校给您怎么样的特质?”

“板凳宁坐十年冷,我觉得受益最大的一点是务实。做研究,就要甘于寂寞,或是皓首穷经,或是扎根实验室。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要想收获得好,必须耕耘得好。”沈红斌校友说。

“在研究过程中,有付出才有回报。”无论是作为学生还是作为师长,他都极力倡导学术自由,他认为当个人处于特定的成长阶段,会迫切要求提升自我,会严格要求自己,这时给予足够的自由探索空间更能使人有所收获。

 

科研研究要源于兴趣、勤于探索

  

201784日,科技日报正式公布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关于公布2017年度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建议资助项目申请人名单的通告,2017年国家杰青正式出炉。

和往年一样,2017年建议资助的国家杰青共有200人,来自96家单位的科学家入选。2017年上海交通大学共入选4位国家杰青!沈红斌校友就是其中之一,他是我校本科人才培养毕业校友中第一个“国家杰青”的获得者。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主要支持在基础研究方面已取得突出成绩的青年学者自主选择研究方向开展创新研究,促进青年科学技术人才的成长,吸引海外人才,培养造就一批进入世界科技前沿的优秀学术带头人。1994年,鉴于当时的人才断层情况,刚从海外归国不久的年轻学者陈章良向时任国务院总理李鹏建议设立支持科学家自主选题、自由探索的“总理基金”,后正式命名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

“对于有志于走学术研究道路的学弟学妹们,您有什么样的建议意见?”

“我认为科学研究要源于兴趣和勤于探索。首先,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保持浓厚的兴趣才能在学术道路上越走越远。其次,做学术要勤于探索,勤能补拙,天道酬勤。在学术的汪洋大海里,不勤奋难以形成完整的研究体系。”沈红斌校友说道。

基于不断的学术探索,沈红斌校友在学术上取得了优异成绩。他在Nature Protocols等期刊发表SCI学术论文120余篇,被Nature Reviews等期刊SCI他引4500次,11篇论文曾入选ESI高引用论文,被评为ESI全球高被引科学家(2014年、2015年),H-index38。建立30个在线生物信息计算平台,被50余个国家科学家广泛使用超过900万次,在生物信息学理论模型指导实验开展方面成效显著,产生了一定的学术影响。

人生在勤,不索何获。这就是沈红斌校友。他把一路走来的风雨,化作浸润梦想的甘霖。看着眼前那一句句不经华丽雕琢的质朴话语,更让人明白了平凡中的可贵。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使他在平凡的科研道路上做出不平凡的事。

地址:江苏省镇江市丹徒区长晖路666号

办公地点:江苏科技大学东校区新综合实验楼B楼8层

邮编:212100 E—mail:jkdxyh@just.edu.cn

电话:0511—84407709 传真:0511-84409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