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科大校友会向我约稿,要我写写船院79级学生的那些事,实在是有些忐忑。似乎有很多东西可写,但又无从下笔。近四十年走来,许多往事已如烟散去,却总有一些挥之不去,许多记忆已如碎片难以拼接,却还有一些凝固在脑海里。思来想去,还是尽量将那大学四年里印象最深刻的几个片断勾勒出来,让大家共同回忆这段美好的青春岁月吧。
(一)79级200名学生都心怀梦想
1979年是恢复高考后三年里最难考的一年,以招收27万人成为中国历史上招生数最少的一年。下乡知青、社会青年和经过结束文革恢复正规教育几年的应届高中生同场竞技,每100个考生只有4个被录取,这个比例在中国高考史上是空前绝后的。文科265分,理工科只有250分,每科平均50多分就录取了,录取线之低恐怕也是高考史上所仅见。
79级200名学生是镇江船舶学院中专升格本科后的第二届大学生,既有年方十五、尚未发育成熟的应届高中毕业生,也有上大学前在农村、厂矿经受过磨炼的30多岁的“老同志”。同时,他们的成长跨越十年“文化大革命”,沐浴刚刚开启的改革开放的春风,经历了“文革”前后理想的幻灭与反思,葆有理想主义情怀又不忘积极入世,精英意识从进校的那一刻便被社会和自我设定。在全民期待的目光和高度的自我期许中,每个人加倍找回“被耽误的十年”。重获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从社会最底层瞬间成为天之骄子,经历过大起大伏、生活磨难的人更易生发一种生命的紧迫感,并始终伴随这个群体。于是,像海绵吸水般如饥似渴的学习状态,图书馆抢占座位、教室里人满为患的情形成为常态。
因为学生较少,每个班级都有自己固定的教室,这让以后进校的学生羡慕不已;宿舍条件简陋,却成为大家“卧谈”的乐园;每人手拎一个装饭盒的布袋,穿梭在食堂-教室-宿舍三点一线,成为一道特殊的风景线;每周安排一个班级去食堂的帮厨,是大家紧张学习之外最愿意参加的公益劳动;第一届“船院杯”足球赛的激烈对抗,增强了团队精神和集体荣誉感;学生会伙食委员会的成立,很大程度上维护了学生的利益;“红学会”的发展壮大,吸引了多少热爱文学的青年学生......那时的学生很土,蓬蓬的发型,楞楞的眼镜,土土的布衣;那时的学生很穷,每月只有20-30元生活费,也鲜有手表和皮鞋,但大家很充实,每个人都心怀梦想。
(二)“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成为耳熟能详的口号
1979年12月6日,《中国青年报》报道:清华大学化学系七二班团支部组织全班同学开展关于社会主义问题的讨论,坚定了大家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 ”成了80年代青年建设祖国、实现四化的行动口号,充分表达了广大青年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抒发了献身祖国的豪情壮志。
当时,学校组织各团支部学习《中国青年报》的社论:《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大家写心得、谈体会、开班会、出板报,开始了所谓“小我”与“大我”关系的深入思考,从抽象的人生思辨走向具体的人生实践,从自我天地走向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同一化,提出在社会整体中去确定自我的位置价值认识。大家开始意识到:若要充分实现自我价值,就必须有一个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互换、自我为社会的贡献和社会为自我服务的互换,以及自我的“小我”融入社会的“大我”之中产生的“价值增值”。随后,学校开展了一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号召大学毕业生志愿到基层、到边疆、到边远山区工作。大家纷纷表示要刻苦学习,珍惜学习机会,为实现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而奋斗终身。于是,“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便成为那个时代大学生耳熟能详的口号,更成为那个时代每个大学生的自觉行动。
(三)《走向未来丛书》成为最流行的读物
79级学生最具有的集体精神气质当是独立思考、反思精神和批判意识。“文革”刚结束,社会意识形态剧变,全民笼罩在反思的大氛围中,身处社会剧变风头浪尖的 79级身上带有浓烈的伤痕印记和反思动力。他们本就得益于一个时代的被否定和另一个时代的重新开启,敢于否定曾经的“真理”、反思精神以及批判意识天然地从属于他们的精神基因。许多79级学生从进入学校那天起,便一头扎进图书馆,通过博览群书在时代缝隙中寻找到思考的乐土,逮到什么书读什么书。
79级身上还富有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这些来自于全民共识的投射加上自我期许的共同催化。从当年入学开始,这些人身上即承载和被投射了太多国家民族的时代使命。这个群体普遍热衷于关注中国社会宏观的国计民生、人文精神建设,渴望参与社会的整体发展,拥有超出专业范围以外的终极关怀精神。
79级的人生轨迹恰处在中国社会从“文革”到改革开放,从封闭走向世界的历史拐点,大家普遍思想解放,直接受益于“文革”终结以及参与了思想解放运动,他们多警惕极端意识形态,倾向追寻、探讨人类发展的普遍规律,也热切推动全社会的思想解放和改革开放。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全面展开,中国开始大规模地融入全球化的浪潮之中,译介海外思潮经典的《走向未来丛书》曾是大家最流行、最抢手的读物,中外思想的碰撞和现实的差距也最早被他们体察。衔接“文革”与改革开放两个历史时段,79级最早感知和历经了中国重新全面走向世界的过程。针对当时东欧国家经济改革、多种商业经营模式以及所有制问题展开激烈的争论。79年进校的他们,可以骄傲地说:“我们直接经历了中国改革开放的起步阶段。”
(四)潘晓“人生的路”的讨论成为最难忘的思想碰撞
在众人的怀旧中,1980年代往往与“浪漫主义”、“理想主义”等字眼联系在一起……79级学生的幸运是以更多同龄人的不幸作为衬托的。他们进入学校后,很快开始了思想解放运动,典型的就是潘晓掀起的人生理想大讨论,那是全国范围内的全员讨论,放在今天,根本无法想象。
当时,高考被视为改变命运的唯一途径,围绕高考的各种讨论也展开了。1980年5月,《中国青年》杂志一封署名“潘晓”的读者来信,发端了一场全国范围的青年人生观大讨论。7个月6万余封来信潮涌而至,“潘晓讨论”自此留名。潘晓在信的开头说,“我今年23岁,应该说才刚刚走向生活,可人生的一切奥秘和吸引力对我已不复存在,我似乎已走到了它的尽头。回顾我走过来的路,是一段由紫红到灰白的历程;一段由希望到失望、绝望的历程;一段思想的长河起于无私的源头而最终以自我为归宿的历程。”接下来,潘晓历数了自己在家庭、单位、朋友、恋人前遭遇的挫折,得出结论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和《雷锋日记》与现实生活太远,葛朗台、聂赫留道夫式的人物倒比比皆是。
伴随着这场大讨论,大家在学校也有对西方马克思主义、弗洛伊德、乃至西方政治民主观念等的大讨论。对理想的追求远远胜过对金钱的追求。回望那场讨论,虽然那是一场非黑即白、二元分明,简单而不深入、结论匆忙的讨论,但由它引发的对现实、对人生的思考,使其成为79级学生大范围参与的一个标识性事件。客观地说,潘晓
“人生的路”的讨论成为大学四年最难忘的思想碰撞,让当时的大学生自我意识觉醒迸发,是青年大学生思想解放运动突进之燃点,也是79级大学生的思想初恋。
(五)振兴中华成为时代的最强音
1981年3月21日,中国男排以3∶2战胜韩国队,取得参加世界杯排球赛的资格;
1981年11月16日,中国女排以7战全胜的成绩首次夺得世界杯赛冠军;
1982年世界杯足球预选赛,中国队vs沙特,在先失2球情况下连进4球反败为胜;
......
同学们围坐在一台12寸的黑白电视机前,为中国队加油助威。当裁判吹响比赛终场哨声的那一刻,大家欢呼雀跃,相泣而拥。有的在宿舍里把热水瓶往楼下扔,当炮仗来庆祝;有的将宿舍的扫帚点燃当火把。更多的人敲起脸盆和水桶,集队游行,从学校出发,途经大市口,走到火车站折返,用嘶哑的嗓子振臂高喊“振兴中华”。那是79级学生的激情极易点燃的瞬间,也是“爱我中华”情绪的集体大爆发。
后记:人生总会有一场青春的祭奠,那是关于青春的痕迹,燃烧的是我们曾经青春的梦想,消失的是我们的的年幼无知。大学生活就是一场青春的盛宴,摆满了各种美味佳肴。而79级青春主场秀就是这样在船院度过的。感谢四年的大学生活!感谢老师!感谢船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