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江华
作者:庄建国 来源:校友网 日期:2019-05-31 人气:4309


风雨造船路

 

——访我校1993届校友、沪东中华造船(集团)有限公司LNG船总建造师何江华


校友简介:何江华,1993年毕业于华东船舶工业学院热能动力机械与装置专业,高级工程师(研究员级)。现为沪东中华造船(集团)有限公司LNG船总建造师(副总经理级),兼任上海江南长兴造船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作为国内首批LNG(天然液化气)船的生产主管,船舶生产经验丰富,科研水平先进,曾荣获上海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中国船舶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中国造船工程学会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中国石油和化工协会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上海市现代化管理创新成果二等奖,以及多个国家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参与过10余种船型的建造,所编写技术成果《船舶往复舵机船台安装技术》获国防科工委科技进步三等奖。曾荣获过上海市“新长征突击手”、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章、上海市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诸多荣誉称号。

 

中国首批LNG船建造之路

何江华校友在造船这一行一干就是26年,26年来他摸爬滚打在生产一线,无论前路是荆棘曲折,还是崎岖蜿蜒,他都顶着风、冒着雨一步一个脚印书写着自己造船之路的精彩篇章。

说起LNG船的建造难度,无论是具有几十年船舶建造经验的专家、工程师,还是优秀的设计人员,都不无感慨地说,这不是一般意义的造船,而像是在钢板上绣花。单说殷瓦钢的焊接,这是建造LNG船的主要材料,是一种耐超低温的特殊钢材,薄如一张纸片。焊接中,不能有汗水滴下,否则殷瓦钢就会锈蚀,也不能在殷瓦钢上留下手印,如果一个小小的圆珠笔笔套掉在殷瓦钢上,那绝对是犯了一个不可饶恕的错误,因为仅换一块殷瓦钢是不行的,四周部分都要换,而一块殷瓦钢的成本令人咋舌。

施工时怎么可能不流汗?怎么可能不留下手印?怎么可能没有一个笔套不小心掉下来?不行,就是不行。只要其中一项做不到,就要花费成百上千工时返修,一次损失就是上百万元,甚至上千万。可是何江华校友的团队做到了。

何江华校友1993年从学校毕业后,一直在船舶建造生产一线。2004年,何江华投身于国内首批LNG船的建造。造船的苦,他是深有体会的,造船的难,他也经历过,但却从没遇到过这样建造要求高的船。LNG船团队中有人因为不堪忍受这样的建造难度,准备换一个岗位。何江华想,该说的都说了,不再多说什么了。平时很少喝酒的他,那一晚居然喝得酩酊大醉。那人明白何江华醉成这样的原因,深为感动,不再提换岗的事了。为了造出LNG船,何江华连续4年没有回四川老家看望父母。天天早出晚归,他的小孩都快不认得父亲了。

因为这是在钢板上绣花,所以何江华和他的团队必须全力以赴;因为任何懈怠都将会给LNG船建造造成致命打击,所以他才这样起早贪黑。作为LNG船生产主管的何江华,扛起了中国第一艘LNG船建造任务的千斤重担。

2005年,何江华主管建造的首艘LNG船顺利出坞,开始了更为艰难的码头安装调试。LNG船的高科技特征,集中体现在码头安装调试阶段,一般国外成熟产品码头生产周期都不会少于18个月,国外更有首制LNG船建造前后耗时7年之久的先例,其难度可见一斑。

提起该船采用的特殊蒸汽轮机动力推进系统技术,在国内船舶建造中更是一片空白,这个系统结构十分复杂,具有高温、高压、高功率的突出特点,同时,自动化程度很高,全船主要依靠IAS(集成自动化系统)、发电机功率管理系统等复杂的计算机控制程序来运行设备,设备报警点4000多个。面对着严峻的挑战,年轻的何江华以一种舍我其谁的气魄投身于其中。认真学习、仔细分析、刻苦钻研,不放过一点疑惑,这就是何江华的缩影,在他身上,所有技术人员的严谨都可以看得到。从技术工艺的编制,生产计划的讨论,到材料、设备的选型,他每一步都要介入。

随着首艘LNG船建造的深入推进,其高技术难度特征越加显现,普通船舶产品码头周期60天左右,而首艘LNG船码头系泊安装已经进行了真正两年,一些承受不了高新技术工作巨大心理压力的技术人员选择了跳槽、逃避,但是何江华为了心中的目标,每一天都在紧张、忙碌和高负荷中度过,依然义无反顾。

2007年,首艘LNG实现了常规试航目标,顺利验证该船各项航行运行性能指标完全达到设计标准,尤其是全速状态下的急停车倒车试验,堪称完美,令随船试航外方专家为之钦佩,同时充分验证了该船特殊动力系统的调试已经获得圆满成功。

200843,中国造船人终于成功摘取了“皇冠上的明珠”——LNG船。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委员刘延东说:LNG首制船的成功建造,标志着我国船舶工业向高端产品领域迈上了一个大台阶,也是对关键技术引进、消化、创新的范例。此时的何江华,终于松了口气,睡了个踏实觉。

何江华随着LNG船的研发,从1997年开始起步,到2008年建造成功,前后历经十年之多,可谓十年磨一剑。此后何江华带领他的团队吸取第一艘船的建造经验,消化、吸收、再创新,熟练掌握了围护系统安装平台搭建、绝缘箱制造、殷瓦焊接等一批核心技术,又继续成功建造了四艘LNG船。

 

创新管理之路

年轻的何江华,将对造船事业充满了执着和热爱,置于中国造船工业大发展、大跨越的历史机遇中,用辛勤的工作献身祖国造船事业。凭借着良好的专业理论基础和生产实践中的用心积淀,何江华由一名普通船舶轮机工艺员也成长为一名在船舶机电系统调试领域极具专业素养并精于统筹管理的复合型专才。

    2009年,何江华受命担任沪东中华总装二部部长。在造船生产技术上有出色才能的他,在管理上也有一套创新方法。由于受金融危机的持续影响,公司的生产经营面临着“接船难”、“交船难”、“降本难”三大难题。何江华知道基础建设的重要性,为此,他针对自己部门成本、安全、质量、人员管理等方面问题,多次召开专题会议,邀请相关人员一同探讨、修订、制定了近10套管理方法,并通过编制安全口袋书、知晓度考试、征集奖励优秀安全生产警言警句、培训等多种形式,加强了职工安全、降本、文明生产等意识,在实施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用严密的管理抵御金融危机的冲击,为造船生产组起了一道坚实的屏障。

作为一名管理人员,何江华深知“一支独秀不是春”,只有让更多的技术人员掌握高新技术船舶的建造,中国船舶建造的整体水平才能提升。因此,他在注重自身技术水平提高的同时,默默关心着青年技术人员的成长,通过青工比赛、理论培训、现场指导、考试、评奖等多种形式来提高新生力的整体水平。

有汗水就会有收获。虽苦亦甜,何江华得到了领导和同事的认可和表扬,他也接连被评为上海市新长征突击手、获得过全国及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章、荣获了上海市劳动模范称号……面对收获,何江华很清醒,这不仅是一种期望,更是一种鞭策,只有不断地在前行的路上努力进取、克难攻坚,用自己的满腔激情投身于祖国的船舶建造中,才能对得住这份荣誉。

 

走向世界之路

当时,中国已成功建造过5LNG船,并提供给广东和福建LNG项目使用,但LNG船的出口却始终未有突破,我国的高新技术船舶仍未能走出国门。将中国建造的LNG船推出国门一直都是何江华的梦想。为了这个梦,何江华从没间断过学习先进造船技术,就象海绵吸水一样吸收船舶各专业营养。

中国造LNG船,让世界航运界、造船界将目光聚焦在中国造船人的身上。2010年,世界著名的埃克森美孚公司/日本商船三井株式会社在北京与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签署了LNG造船项目协议,这是一份价值几十亿的大礼单,预示着中国造LNG船将出口国外。

其实在这之前,何江华就已经投身于中国第二批LNG系列船——埃克森美孚/商船三井中国LNG造船项目的承接任务中,埃克森美孚是全球500强排名榜首的石油公司,商船三井是拥有980多艘船舶的世界著名的航运公司,两家国际知名企业在一年多的四次尽职调查中,针对安全、质量、纳期、劳务队等各各方面都提出了极高的要求。何江华作为项目组长,为了达到美孚、三井公司的要求,不断完善公司HSE体系,强化建造质量,树立安全文化理念。每天工作经常超过10小时,为了承接出口LNG船,整理、修改着大量的资料和程序。妻子孩子需要他的陪伴,父母需要他的照顾,但是为了LNG船的顺利承接,他只能把歉意深深地埋在心底。

但是一切还得看是否能真正收入囊中。时间一天天过去,何江华紧张而又激动地等待着。2011年,好消息终于传来,日本商船/三井与沪东中华造船(集团)公司正式签订了四艘17.2万立方米的建造合同。此次承接美孚/商船三井中国LNG运输项目,为中国LNG船建造走出国门,迈向世界奠定了更加坚实的基础,并打破了韩国在造船高端市场的垄断地位,树立了我国LNG船研发、建造历史上一座新的里程碑。

在此之后,沪东中华又陆续研发并承接了第三代、第四代LNG船。何江华带领他的团队十年磨一剑,通过三代LNG船的建造,完全掌握了核心技术,形成了可持续创新发展的能力,已成功交付国内外船东四型19LNG船。回顾一步步走过来的路,何江华也是深有感触。当沪东中华2008年建成交付我国第一艘14.7万立方蒸汽推进LNG船时,韩国船企已建成第二代Q-FLEXQ-MAX型低速机推进加再液化装置的LNG船型。当时中国船企与韩国船企有一代产品的差距。十年来,何江华带领着他的团队奋起直追,快速突破了第二代、第三代、LNG船的建造难关,并不断缩小与韩国船厂的差距。近年来,沪东中华建造的薄膜型液货舱,单舱单层氦气试验漏点均不超过5个,已达到世界一流水平。2017年,商船三井对其全球6LNG船建造商综合评分排名时,沪东中华已位列第三。基本上与韩国船厂并驾齐驱。而沪东中华最新承接的第四代LNG船型与韩国同步,技术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建造质量完全比肩韩国船厂。在这个强者俱乐部中,牢牢地站稳了脚跟。这一切,都离不开何江华和他带领的LNG船团队。

大海,因为有了中国造LNG船,变得更加蔚蓝。何江华把自己和中国船舶的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不断求索,在造船这条崎岖路上,书写着一篇篇崭新的鸿章……

地址:江苏省镇江市丹徒区长晖路666号

办公地点:江苏科技大学东校区新综合实验楼B楼8层

邮编:212100 E—mail:jkdxyh@just.edu.cn

电话:0511—84407709 传真:0511-84409985